□聶難
當夏日的熱浪裹挾著蟬鳴,使得天地間格外燥熱,今人往往在空調房里刷著短視頻,用冷氣與虛擬世界對抗暑氣。而千百年前的古人,卻把炎炎夏日化作詩意的讀書時光,在墨香與清風中,尋得一份獨屬于盛夏的清雅之趣。
東晉的車胤,以“囊螢夜讀”的故事,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家境貧寒的他,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,卻并未被困境阻擋求知的腳步。夏日的夜晚,望著院子里閃爍的螢火,他突發(fā)奇想,便捉來一些螢火蟲裝入白色絹袋,扎緊袋口懸掛起來。點點螢火匯聚,從囊中透出微光,宛如一盞燈,照亮了他手中的書卷。在悶熱的夏夜,當別人都在乘涼、閑聊時,車胤卻沉浸在書中的世界,或與圣賢對話,或思索人生哲理——在艱苦條件下依然堅持讀書,真是一種超凡入圣的境界!
宋代葉夢得的夏日讀書時光,充滿了閑適與愜意。紹興五年的夏日酷熱難耐,葉夢得帶著家人與門生,來到湖州卞山半山腰避暑。此地清泉流淌,巨石錯落,竹林郁郁蔥蔥,正是消暑的絕佳之處。每天清晨,他們伴著鳥鳴醒來,在竹林間擺開桌椅,各自捧起喜愛的書籍。讀書累了,便圍坐在一起,討論書中的精妙之處,分享彼此的見解。有時興起,還會暢談古今軼事。歡聲笑語在山谷間回蕩。葉夢得家中藏書頗豐,他常常取出珍本讓門生誦讀。他們也時常小酌,在微醺中感受讀書帶來的樂趣——讀書避暑,有山水、美酒相伴,實乃一樁美事、雅事。
中唐名相裴度,在夏日里尋得一方清幽的山居之地,將讀書與閑適完美融合。每逢午休醒來,便有侍兒給他端上煎好的新茶。飲罷清茶,他摘下頭巾,斜倚在繩床上,任山間微風裹挾著草木的清香拂過,伴隨著遠處傳來潺潺的流水聲。此時,他手持書卷,在寧靜的氛圍中,盡情遨游在文字的海洋里。外界的酷熱與喧囂,都被隔絕在一方天地之外,唯有書中的世界與他相伴。讀書之于裴度,是夏日里的心靈慰藉,是拋開世俗紛擾、追尋精神寧靜的樂事。
清人紀曉嵐寫作、閱讀《灤陽消夏錄》,更是其夏日里優(yōu)雅生活的生動寫照。每至夏夜,暑氣稍減,如水月光灑在庭院,紀曉嵐便點起一盞油燈,在昏黃的燈光下翻開手卷。窗外繁星閃爍,流螢飛舞,蟲鳴聲聲,為靜謐的夜晚增添了幾分神秘氣息。他在書中記錄了一個個“怪力亂神”的故事。當讀到老學究夜歸偶遇亡友鬼魂,或是書生與狐仙的奇妙邂逅時,恰逢窗外電閃雷鳴,令人不禁毛骨悚然,暑氣也隨之消散。在這充滿奇幻色彩的閱讀中,紀曉嵐消去了夏日的炎熱,創(chuàng)作出了傳世佳作。
古人的夏日讀書,不只是為了增長學問,更是一種生活的藝術,一種對精神世界的追求。他們在炎熱的夏日里,以書為舟,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;以書為友,與古今圣賢對話。一卷書香,消去溽暑;半盞清茗,陪伴歲月。這份雅致,穿越千年時光,依然散發(fā)著迷人的魅力,讓我們在快節(jié)奏的現(xiàn)代生活中,也不禁向往那一方寧靜的讀書天地,重拾夏日讀書的樂趣。